综合新闻

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学术交流会

时间:2017-09-23

  922日,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院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学术交流会。会议旨在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专家,为院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平台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元明致辞。他对长期以来各位专家对研究所的发展,尤其是对院重点实验室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与会人员通过专家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通过学习交流,共谋院重点实验室的发展。 

  张元明首先做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围绕院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组织管理与成效、代表性成果、合作与交流、未来构想等方面向学术委员会委员做了详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院重点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土青年骨干培养、完善学科布局、发挥平台建设的优势、申报国家重要项目以及代表性科技成果等方面的组织管理与成效。 

  随后,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作了有关生物多样性形成、监测与信息数据共享等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郝占庆研究员、中山大学吴仲义教授分别围绕地球科学大数据工程BioONE、新疆入侵生物发生态势与防控策略、基因组数据揭示红树植物过去的成功与脆弱的未来、大型森林固定样地及其对长期生态学研究的意义、物种微进化研究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在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环节,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院重点实验室近几年方方面面取得的进展,并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学科发展方面提出建议。与会专家希望院重点实验室继续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从全新疆分院的角度,向中科院和自治区申请新疆人才项目的特殊政策,在人才稳定方面有所突破;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深度挖掘院重点实验室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同院内相关院所的交流,学习先进的国际合作经验,充分借助中亚、俄罗斯专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优势,开展合作;在研究方法方面,利用新疆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利用干旱区特殊的材料、特有的研究方法,给予揭示全球通用的科学规律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方法;在学科发展方面,努力推动古地中海区域区系地理生态研究工作,借助CASEarth平台,整合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新疆生地所副书记董云社作会议总结,他指出,研究所将从政策、资金、薪酬待遇、评价体制机制等方面全力支持院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并相信院重点实验室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院重点实验室筹建于2004年,并于2009年正式由中科院批准建立。主要从事干旱区生物区系演化与分布格局、干旱区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干旱区受损环境的生物修复等研究,旨在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发展。近年来,在中亚典型植物类群系统发育、谱系地理与分布格局、荒漠藓类植物特殊生态过程与适应机制、特殊生物种质资源,抗逆育种技术瓶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正在执行的973项目“亚欧内陆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关键技术”进展顺利。 

会议现场

马克平研究员做报告

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