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第十五分会场会议举行

时间:2019-05-16

  51112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以下简称SIDRR)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新疆地理学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了主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in Eurasia Arid Zone的第十五分会场会议。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德国、蒙古、比利时、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70余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参加了此次分会,近20名中外学者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分享了研究成果。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比利时地理协会主席、根特大学地理系主任Philippe De Maeyer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院士Saidov Abdusattor 还受邀做了SIDRR大会闭幕式的特邀报告。 

  “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并且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沿线大部分国家经济欠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弱。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各国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切入点。 

  第十五分会旨在从有效应对中亚及非洲国家共同面临的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凝聚共识,谋划减灾科技合作新路径,搭建国际协同减灾新平台,致力于促进中亚及非洲各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新疆生地所研究员、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曦在致辞中表示,新疆分院历来重视与中亚、西亚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未来将继续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南南合作及中外科技交流为重点,积极争取与UNDPUNEP防灾减灾国际组织合作,拓宽合作渠道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西亚的国家政府合作,构建防灾减灾技术国际联盟,共享相关技术成果,合力推进减防灾能力建设,造福沿线人民。 

  新疆生地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张元明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新疆生地所与中亚、西亚及非洲的众多科研单位和政府机构合作,有效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新疆生地所将一如既往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大科技合作力度,提升科技交流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与中亚及非洲国家在应对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长、院士Murat Dzhumataev在分会结束时致辞,他提到,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各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大会和分会的主办方为关注灾害研究的国家和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召开这一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祝贺大会圆满召开。 

  第十五分会召开期间,多位国际著名学者前来聆听了专家的成果分享,并与与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曦致辞

张元明致辞

会议场景

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