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新疆地貌制图研究
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6
杨发相 新疆生地所退休职工
在中国古代的地方志内附有山川地势图,马王堆出土了地形图,可见“地图”的学问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科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周廷儒、严钦尚、赵济等考察新疆地貌,于1978年出版《新疆地貌》一书,并编制1:250万新疆地貌图。1978-1985年全国科学规划提出编制中国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图件,1:100万中国地貌图为编制任务之一,项目由原中科院地理所负责。1978年,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辑委员会成立,制定了中国1:100万地貌制图规范,编制北京、西宁等15幅1:100万地貌图,出版《地貌制图研究文集》。随之,新疆开展了地貌制图研究,在生地所60周年所庆之际回顾如下。
1 手工制图阶段
1976-1982年,新疆荒地资源考察队毛德华、赵兴有、买卖提.依敏、魏生贵、穆桂金和我等编制了1:50万塔里木盆地南部和北部、阿勒泰地区、伊犁地区地貌图。1983-1987年,在巴州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土整治、遥感技术在塔里木河沿岸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与王跃、乌尔坤别克、艾东等编制了1:50万巴州地貌图与1:10万塔里木河沿岸地貌图。1990年,我和王和根及张苏华与新疆环保局袁国映和德国柏林技术大学屈喜乐等编制了玛纳斯河流域1:50万地貌图(英文版)。1987-1989年,我与达乌勒参加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陈志明主持的研制1:400万中国及毗邻地区地貌图课题,编制了1:200万新疆地貌图。在新疆的水文地质报告中附有地貌类型图;王树基、王志超、夏训诚、李崇舜、周兴佳与原中科院兰州沙漠所钟德才先生也提供了构造、冰川和风沙地貌研究资料。
1984年,中国科学院为开发新疆做些前期研究工作,同意将新疆1:100万地貌类型图作为自然资源图件之一立项,课题由原中科院新疆地理所承担。自1976至1988年,在原自治区科委、新疆分院和原中科院地理所的支持资助下,毛德华、袁方策、杨发相、赵兴有、买卖提.依敏、乔木、王跃等11人参考中国地貌制图规范,制定新疆地貌分类系统,利用1:50万地形图与1:50万卫星相片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并参考地质图及1:10万地形图,在绘图桌上手工编制1:50万地貌类型聚酯薄膜图,由王邦硕应用地图缩放仪器缩小为1:100万地貌草图,再将其拼接与由原中科院地理所尹泽生等提供的1:100万聚酯薄膜地理要素图合并编制为地貌类型图。之后,由丁素英、程玉雯、王淑萍、刘朝霞和刘霞等5人绘制,再由新疆地质矿产局测绘大队印制为三色地貌图,并撰写地貌图说明书,发表研究论文,出版《新疆地貌概论》一书。该成果于1989年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疆地域辽阔,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囊括了除海洋地貌以外的所有类型,地貌制图野外工作量大且艰辛,如:1976-1986年地貌调查历经了98条野外路线考察,当时的交通工具为嘎斯63卡车及北京212吉普车,在戈壁滩与沙漠地区汽车行走时尘土飞扬入车内呛人;1980年毛德华和袁方策先生等赴阿尔泰山考察,乘坐原科委车队刘师傅的北京212双排座汽车上哈纳斯湖瞭望台时,由于上斜坡草地湿滑出现了车辆倾斜侧翻的危险;1981年在伊犁昭苏夏塔毛德华、穆桂金与我和向导及保安等6人骑马历时5天考察木扎提河谷地(照片1),在山谷坡上我因马失前蹄跌倒,谷底为木扎尔特冰川;1984年我与买卖提.依敏、王跃赴塔城、博乐考察,在途径托里至博乐经过禾角口边防站时误入边境军事管制区,被边防军命令当晚到博乐军分区接受调查,由于夜间行车困难加之汽车故障到达时已凌晨3点钟;1985年毛德华先生已任中科院新疆分院院长,为了地貌制图仍然带领买卖提.依敏、乔木和我在木垒县委办公室主任等人陪同下赴将军戈壁、北塔山和天山考察(照片2);1986年我与赵兴有、乔木赴吐鲁番、哈密及三塘湖考察,在途径吐鲁番至哈密时由于戈壁滩道路众多迷路,赶到柳树泉旅馆时已凌晨1点钟。
1992-1994年,原中科院新疆地理所乔木与新疆大学陈模等编制了1:100万新疆农业地貌图。另外,结合天山泥石流灾害防治、绿洲研究、土地利用等也开展了地貌研究。
2 计算机制图阶段
2002-2004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杨发相、雷加强、岳健与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李江华、韩志强等编制了1:200万新疆公路工程地貌图、坡度图、地形起伏度图、地形海拔图等。2000-2008年,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负责国家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项目之编制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图。2004-2006年,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陈曦、杨发相、包安明、岳健、穆桂金、赵兴有、赵金、 颜明、唐飞、付强、蓝利,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周成虎、程维明、张白平、钱金凯、李炳元、柴惠霞、欧阳、宋阳、赵尚民、李瑞兰、刘海江,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钟德才、郑本兴、李新、吴立宗,兰州大学李吉均等27人利用新疆2000年Landsat7的TM影像、DEM、1:100万新疆地貌类型图和地质图等资料,与GIS制图技术编制新疆1:100万数字地貌图,构建无缝数字地貌数据库及数字地貌信息共享平台。新疆数字地貌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成果于2007年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占全国陆地数字地貌图的六分之一。全国地貌图编制自1978年开始,历经三代人三十年才得以完成。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研究及其应用成果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地貌图的应用及感悟
1976至1988年编制的新疆1:100万地貌类型图分别应用于:编制新疆农业地貌图、中国1:400万地貌图与新疆1:100万数字地貌图、新疆公路自然区划图与新疆公路工程地貌图;新疆绿洲类型划分及区划;阿勒泰地区百万亩中低产田调查的地貌条件分析;撰写新疆地貌及其环境效应专著与新疆地方志之地貌志等。2000年后编制的新疆数字地貌图应用于:新疆主体功能区划;新疆生态保育与重建区划;自治区及全国林业区划研究;编制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灾害环境图、伊犁幅和乌鲁木齐幅景观生态图等。此外,还应用于:撰写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中亚地质地貌、新疆地貌格局及其效应与新疆地貌及其环境效应等专著;新疆荒漠类型系统划分与编制1:100万荒漠类型图,撰写新疆荒漠概论一书等。
地貌制图研究工作感悟主要有:在以荒漠为主的新疆开展地貌制图,野外考察只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团结奋斗,才能获得调查资料;野外调查艰辛,但苦中有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编制地貌图与传统手工编制比较是事半功倍;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的需求,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在承担资源与环境研究课题中不忘为地貌制图积累资料;大区域的地貌图研究成果,需要几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建树;地貌是环境基本要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地貌条件,干旱区地貌过程引起生态及环境退化严重,以“扎根边疆、不惧艰辛、协力创新、服务人民”为制图理念,深入研究区域地貌条件、风沙与流水地貌过程,编制大比例尺地貌图、荒漠类型图及荒漠环境退化敏感区图,服务于国家和自治区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生地所退休职工 杨发相 研究员 电话:18284562986
2020年12月8日
照片1 1981年考察木扎提河谷地,毛德华摄。
前排自右依次是穆桂金、向导、保安、牧民,后排是杨发相。
照片2 1985年考察天山地貌,买卖提.依敏摄。
自左依次是司机、毛德华、主任、乔木、杨发相。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