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文集

让风沙后退,助乡亲脱贫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记策勒站第一任站长张鹤年研究员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7
  费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退休职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研究所成立60周年。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秉承着“生地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边疆几十年,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西部边陲,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甘于奉献,将改变新疆自然生态环境,造福边疆人民作为毕生追求的科学家,才使得我们的研究所在经历了60年的风雨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国科学院设立在新疆的一支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所。
  在所庆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不禁想起了策勒站第一任站长张鹤年研究员。他扎根策勒18年,依靠科技的神奇力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创造出了让沙漠低头,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壮举。
  1983年,研究所在策勒设立了治沙站,研究防沙、治沙。作为策勒站第一任站长的张鹤年研究员,受命来到了黄沙蔽日的塔克拉玛干南缘的策勒县。这里曾因三次流沙入侵,迫使县城搬迁,之后流沙又一次逼近了新建的县城,已有60多户农民被流沙赶出家园。看到一年四季被风沙无情肆虐的维吾尔族乡亲,张鹤年的眼眶湿润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感同身受。从那一刻起,他就坚定了用科技的力量去防沙治沙,帮助当地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决心。 
  面对十万亩的流沙治理区,张鹤年研究员常年奔走在漫漫沙海中。他既要搞科研,又要种试验田。白天,他同当地农民一起喝生水,吃馕,在野外调查;晚上,他分析权衡各种治沙方案的利弊得失。他根据南疆春季干旱的气候条件,探索出了一整套防沙治沙造林的新模式。张鹤年率领的科研团队创造出了“窄林小网”的方式,在绿洲边缘建立起了一道道窄树林,不断削弱风力,降低携带沙尘的含量,同时大面积封育红柳、骆驼刺和胡杨,将植被覆盖率提高到了60%,解决了就地起沙的问题。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的遏制了流沙对绿洲的侵袭。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恢复天然植被15万亩,从流沙中夺回耕地5000亩,其中有3000亩交回农民耕种,农民又返回了曾经被流沙侵蚀的家园,从而扭转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向沙漠要地的先河。虽然在治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当地农民仍然处在贫困线上。此刻,张鹤年研究员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只有让农民摆脱了贫困,治沙的成果才能巩固和发展。他要将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沙漠生态产业。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张鹤年和同事们在荒地上建立起了粮、棉、果、桑、草多种农业综合体,并首次在沙地上实现了多种耕种,使农民的人均收入由315元上升到1371元,使当地的村民实现了脱贫。而此时,张鹤年已是年过半百,看起来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常年的过度劳累使他旧病复发,面容憔悴。他要在离家几千公里的沙漠中忍受着劳累、伤痛和经费的匮乏,忍受着远离家庭的孤寂。他将孩子的升学、就业等一些关乎家庭的大事都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如何治理流沙,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从1983年到2001年,张鹤年在策勒治沙站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以一名科学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爱,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边沿,创造出了让风沙退却,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奇迹。他先后取得了11项成果奖,包括2项国际奖、3项国家奖、6项省部委奖、荣获自治区优秀专家、全国促进沙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全国“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他领导的策勒站荣膺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先进集体。因策勒站的治沙成就,也使得策勒这个默默无闻的国家级特困县荣获全国治沙先进单位。策勒治沙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成为我国首次获得荒漠化防治成果的国际大奖,为国争了光。国际地理联合分会主席门森教授对此曾做出高度评价:“在征服沙漠造福人类的斗争中,中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今天在这里我们要缅怀曾经为研究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研究所的脊梁,是研究所的宝贵财富。张鹤年虽然已经离开我们7年了,但他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永远激励着研究所的年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曾任策勒站第一任站长的张鹤年研究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