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文集

感恩生地所——次新疆行 一生新疆情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7
郭建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年5月13日,是我初为人父一周的日子,也是我初次了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本文简称“生地所”)的日子!当我用一只右手张开五指托起女儿一边体验“掌上明珠”的文字魅力,一边思索如何为女儿树立人生榜样的时候,生地所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室李文均研究员淡淡的说:“我在新疆生地所新组建一个实验室,你是否愿意去那里做个博士后?重续你的科研梦想!用你的经历为沐曦立起一个农家孩子历经磨难而坚持奋斗的榜样!”
  那时那地,我已经在原所在二本高校连续四年没有科研论文产出了,也没有科研项目,拿着自己微薄的工资研究一种药食两用植物草果的病害与内生菌……多年后,我的女儿——郭沐曦,常常拿着她的相册指着她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门前的照片,对小朋友说:“我爸爸在那里研究一种维吾尔族药用植物阿魏内生菌,还研究野苹果的病原菌,他是一个科学家。”是的,对新疆阿魏内生菌的系统性研究经验,奠定了我对云南草果内生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对新疆野苹果病害开展研究前的大量文献阅读与思索,促进了我对云南草果病害诊断及其病原菌鉴定论文的写作,帮助我拿到了我的第一个国家基金项目——草果内生菌多样性及其对果腐病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阿魏,那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同胞口中的神草,是他们治疗胃病等多种疾病的民族药重要成分之一。然而,在确定研究阿魏内生菌时,我甚至不知道阿魏长什么样子?分布在哪里?韩彩霞指点我去请教生地所标本馆的李岩博士,李岩博士带领我查看了馆内所有阿魏种类的标本,讲解每种阿魏的重要分类学特征,然后借给我《新疆植物志》让我仔细研究每种阿魏的分布地、生境特征……随后,本组的王宏飞博士协助我采样;我们时而在奇台—富蕴—布尔津—和布克赛尔—托里—石河子一线的公路狂奔,时而在阿魏曾经分布地的适宜生境冲积沟里仔细搜索,广袤的原野与无尽的公路让我们沉醉,伞形科植物典型的花序让我们狂喜。尽管没有照片留念,但依然时时记起找到准噶尔阿魏之后狂奔到江格尔敖包,我们打开车后盖遮挡烈日,用手掌磕开西瓜,一手拿一块西瓜、一手拿着馕,西瓜就馕至今仍是我人生中最甜香的美味!那是劳有所得的喜悦,那是无限风光中的沉醉,那是对东归英雄的敬仰!回到生地所,韩彩霞又建议我去拜访新疆伞形科植物分类学大师沈冠冕先生。那是一个下午,我拿着标本,忐忑不安的在沈冠冕先生办公室门前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才敲门进去,像老年闰土一样嗫嗫嚅嚅的跟沈先生谈了自己的来意,沈先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一棵一棵从花(果)到叶到根逐项检查,并嗅每棵植物的味道,用铅笔写在小纸片上放进盛放样品的自封袋,还给我绘制了托里老风口臭阿魏、托里阿魏、多伞阿魏的分布地线路图,语重心长的说:“小伙子,乌恰县的老教师,十几岁时的杨宗宗,来了我都帮忙,咱们一个所的,你在门外转悠什么呢?下次来,大大方方的敲门进来,勇敢点儿!”那一刻,望着沈先生清瘦的身体、银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不由自主的想起了90岁的姥爷,好想好想抱抱他,就像我小时候玩耍时姥爷做完一架风箱抱抱我一样。
  新疆阿魏植物内生菌分离的工作量很大,李老师安排了当时的刘永红硕士生跟我一起工作,李丽博士帮我联系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的尼哈提等实习生协助我们进行内生菌的挑菌、纯化、保存与拮抗菌筛选、测序;同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张丙昌博士在二楼给我让出一部分空间做实验……我一向的习惯是每天八点到八点半之间进实验室工作,晚上十二点回宿舍,再看一小时文献或者写论文;周日下午到下一周的周五工作,周六与爱好徒步的朋友出去爬山。一次周六晚上送顺带采集的黑果小檗枝枯病样品进实验室,看到将要离开办公室的张元明研究员时不好意思的说:“我今天爬山去了,顺带采了一点样品……”原以为张老师会因为我的外出或有小小的不悦,他却笑着说:“本来就是周末嘛!出去锻炼锻炼身体挺好的,我看你平时都不锻炼,我每天晚饭后还快走呢,你要抽点时间锻炼身体!上有老下有小的,工作重要,家庭也重要。你身体好了,工作和家庭才有保障!”
  看到我采集黑果小檗枝枯病样品的张元明研究员,邀请我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张元明研究员带领生地所、中国林业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一起考察新源野果林、巩留野果林的野苹果树分布与病虫害情况,帮我和张永光副研究员联系了石河子大学的陆永兴、王寒月开展新疆伊犁地区野果林病害样地的设立、调查、采样与病原菌分离,陶冶博士为我们种植了回接试验用的野苹果幼苗……我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往往一定要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当天的工作计划,张永光副研究员、陆永兴、王寒月常常不得不和我一起工作到十一点左右才去吃晚饭;我又是大脑单核处理器的人,工作时常常一声不吭,实验室里挑菌用的竹签掉在地上的声音都显得刺耳,吃晚饭时又常常要品尝美味的烤羊肉,喝拥有“夺命大乌苏”之称的乌苏啤酒,在喧闹中卸去一天的疲惫、体味一天的收获。
  听着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想起2014年3月23日初入新疆下飞机后在公交站台旁绿化地里的满地黄叶,想起与张永光副研究员、王宏飞博士、刘永红硕士一起做实验的每个夜晚,想起周末与李丽博士、Osama博士、王宏飞博士生、刘永红硕士生、李永刚硕士生、尹本峰硕士生等一起炖羊肉、包饺子的温馨,想起每天早上八点在五楼与张元明研究员各自开门时的相视一笑,想起李文均老师平时抽空带领我们与新疆师范大学的安登第教授、新疆大学的毛培宏教授、新疆农科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的娄恺、张志东研究员、新疆塔里木大学的张利莉教授等新疆当地的微生物学专家讨论项目、论文写作的日子,想起与杨红兰博士一起调查转基因棉花抗病害的场景,想起我女儿与李丽家Camilla、韩彩霞家悠悠、杨红兰家木犀一起玩耍一起骑马滑雪的约定……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之于我,是一个(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室)条件初创、艰苦却充满了温暖的地方,一个让我摆脱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地方,一个友情满满嘴角不经意上扬的地方,也是一个很多美景尚未欣赏时刻挂念的地方!“一次新疆行,一生新疆情”,感谢李文均研究员给我提供做博士后的机会,感谢张元明研究员给我提供各种条件建立真菌研究的实验平台,感谢张永光副研究员等师友的帮助;感恩遇见,感恩陪伴……幸福对于我来说,就是做擅长的、喜爱的事儿,有温情的师友陪伴!在新疆生地所的两年半,是我工作十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个人简介:郭建伟,男,1979年生,河南兰考人,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生物学博士后,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药用植物病害诊断及其病原菌鉴定、内生菌多样性、抗病促生长微生物资源挖掘,在《Plant Diseas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菌物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方精云院士、杨焕明院士主译译著《智慧植物工厂——下一代室内立体农场》一部,《Plant Disease》、《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s》审稿人。E-mail: guojianwei@mail.kib.ac.cn,手机号码:1828731422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