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研究所
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7
方功焕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4月,大四的我第一次坐上了济南到乌鲁木齐的火车,清楚的记得,那是1085次列车。那时的列车还是绿皮车,从济南到乌鲁木齐需要49个小时漫长的路程,经历了华北平原的大片麦田,陕甘地带的灰黄戈壁,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新疆。虽然越来越多的褐色代替了绿色,我内心的憧憬与渴望,热情与斗志丝毫没有因为漫漫长路而损减,因为我坚信,我选择的研究所,我选择的导师会带我进入学术的殿堂。
之所以报考陈亚宁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因为我的本科导师李子君老师对我说,“学自然地理就报陈老师”。从小就是乖乖听话的“好学生”,这次也没有例外。到了新疆后,承蒙陈亚宁老师爱护,顺利进入了陈老师的课题组。在杨井老师和陈亚宁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学习了SWAT水文模型,并在开都河流域开展了水文模拟,获得了非常好的模拟效果。至今仍记得,当我获得日效率系数为0.86时的欣喜,感觉像是站到了世界巅峰,洋洋自得。可是,当文章投出时,却换来了一次一次的失落,因为仅仅应用一个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是非常常规的,而且非常的local,没有解决科学问题。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科学问题”这个词,是多么的重要!至此,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大量阅读参考文献,不断的探寻科学问题,最终以资料稀缺地区的水文参数不确定性的定量为突破口,发表了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在2013年底,研究所为了培养年轻人,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合作,将我送出国门,到了Philippe De Maeyer教授的课题组继续学习。可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有自然地理学界的顶级的导师指导,有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最好的干旱区地理学研究的平台,这些对我的科研生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很快到了博士毕业的时间,和其他内地学生一样,我也面临着留不留的问题。但是作为博士怎么能感情决定自己的事业呢?于是,我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分析方法,计算利弊得分。但是我发现,如果先定权值,再考虑影响因子,计算出来的分值都是倾向于回内地,于是我将研究所的科研权重一点一点的加大,每想到一个回内地的优势(比如快递包邮),就在研究所和团队的权重上加大一点,每次都强迫自己算出研究所的得分高于内地。说白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客观算法,只是我内心知道自己一定会留所、留在陈老师的团队,算一算得分无非是想给家人一个所谓理性的理由罢了。有了这个理由,全力以赴之后的留所面试。这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件事。陈老师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信任我,从论文选题、图表设计、期刊选择,每一步都替我把关,在项目申请方面,更是逐字逐句的帮助审核。我的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都是陈老师一字一字的改出来的,西部青年学者的文字材料和PPT也都是陈老师一页一页的修改(包括每一张PPT怎样表达、讲哪些内容),能够得到陈老师这样的指导,何其有幸!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副研究员、硕导,对于一名非211毕业的青椒是多么的幸运和难得。研究所大力支持年轻人的发展,所长更是关爱年轻人,单独找每个年轻人谈话,询问年轻人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研究所可以做什么。能够和所长面对面的倾诉,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同时也压力山大,害怕自己达不到研究所的期望,辜负了研究所的培养。
刚来研究所的那一年正好是研究所50周年,有幸参加了研究所的所庆,在李卫红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团队朗诵,学习了彭加木、杨利普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理解了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在塔里木河“住帐篷、啃干馕”的艰苦。十年过去了,野外观测条件已经了很大改观,但是科研精神、胡杨精神却未改变。今年是研究所的60周年,也是我来乌鲁木齐的第10个年头。虽然这儿极端干燥,但是科研的热情丝毫未减,永不停歇。希望自己可以努力的向研究所和导师的方向靠近,祝愿我的研究所越来越昌盛!
方功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第九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遥感分会委员、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水文模拟,气象水文过程,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冰川积雪融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西部青年学者项目1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H指数12,单篇最高引用168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