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文集

生地所科研学习点滴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7
王蔚华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年,我拿到博士学位,开始了科研工作的新征程。在我还没有与研究所签订工作协议的时候,就先接到了团队PI的邮件,说7月份有个南疆野外工作的生态调查,希望我参与一下。我欣然接受。这次团队野外工作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第一次去南疆,作为水文领域的学者第一次参加生态调查,第一次吃抓饭/拌面,现场聆听生态专家的真知灼见,第一次了解并认识如此多的植物物种……首次和研究所的接触,就给了我颇多的惊喜与感触,觉得做做科研挺好!
  正式加入研究所之后,我从一个只知道看看书、写写文章的学生变成一个科研工作者,更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沉甸甸。于是,我努力的工作,积极参与团队工作、加入课题研究,独自申请科研项目,开始独立主持项目。一切都从零开始,不会做的事情就多向团队的师兄师姐请教,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付出总是有收获,不仅陆续获批几个科研项目,形成一些成果发表,并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发表自己的观点,面对其他同行学者的提问也不那么紧张了,感觉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越来越有自信了。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虽然艰辛、枯燥,但也很充实,也在工作期间愈加认真负责、强化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2019年之后,研究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调整并明确了研究所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科学定位等,合作承接了新疆第三次科学考察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忙碌与合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自己的一点点热。同时,研究所也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新年晚会、联谊、运动会、女工委的妇女节活动等一个个活动办的有声有色,忙碌的科研之外,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天山学术论坛等系统学术报告持续推进,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我所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多个国家/国际会议的相继顺利召开,彰显了我所科研团队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组织能力。总之,感觉自己很幸运,能加入这样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成长壮大的大家庭中。同时,从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变,研究所给了我很多引导与关怀。十分感谢我的研究所,也为自己是研究所的一员而深感自豪!
  同时,多次开展了艰苦的野外调查工作。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少雨,是我国的荒漠大区,沙尘天气频发,“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塔里木河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地表水稀少,农业用水强烈挤占生态用水,加之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经济之间矛盾突出。为了深入理解塔里木河水文循环过程,进而为南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团队近年在南疆开展了多次野外调查工作。作为刚来新疆不久的“新人”,对南疆的人文与地理充满了未知。为了顺利完成野外工作,我前期查阅文献与资料,做好野外方案。当随着车队,来到南疆时,进入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且生活给养困难的区域,工作条件简陋,甚至难以找到一家可口的餐馆,啃着干囊,喝着冰冰凉凉的矿泉水,在这种艰苦的野外条件下,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有时,为了加快采样步伐,我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风雨兼程,第二天早晨又满怀激情地迎接着新一天工作的开始,也时有寒冬腊月仍在野外坚持采样、导数据,不断的搓搓冻僵的手指、跺跺冻僵的脚丫子……我没有什么卓越的贡献,只不过在平凡的岗位上尽了一位水文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罢了,相比研究所的科研前辈们,科研工作条件已是大大改善提高了。
  来所工作已有3年,充实且不断进步成长。未来的科研之路还有很长很长,要与研究所一起走过。我愿以身边的科研前辈们为榜样,学习研究所“扎根边疆、科技戍边”的科研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挥洒青春,不断进步,努力进取,为“美丽新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值此研究所6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回顾自己和研究所共同的岁月,有喜悦,但更多的是差距与压力,这正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感谢所里对我的支持、帮助与关心,我将以更努力的工作来回报所里,为新时期研究所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王蔚华,博士,助理研究员,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入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水文与水资源及同位素水文学。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