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文集

成长印迹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7
刘洋
丝路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的精神支柱 
  时常想起2019年12月,那时李兰海老师邀请日本积雪方向专家做报告,日本专家自信满满的展示了日本积雪实验室的设备,并用3D效果展示了积雪消融中水入渗过程和热量传递和温度分布的模拟效果图;另外,在积雪监测方面,日本在定量遥感方面有自己的全极化主动微波遥感的L波段、X波段,故以此在此基础能够实现更为精确的定量遥感;此外,积雪雪崩的过程模拟研究上,日本专家同样也是爬冰卧雪在雪崩一线现场,从野外实验到实验室精细参数测量凸显出有条不紊。这些报告内容对我来说是一次深深的震撼——我从事积雪灾害方向的研究,我如何让我的研究更有实践价值?
  当时李老师主持的会议,日方专家报告完后老师的提问的问题条条犀利,每次想起让我从中不断受益,并渐渐给我深深的体会:科研职业一场,成果要用实现的社会价值来衡量。而在这个职业生涯之中,要忍受着非议,忍受着不被理解,在这之中的艰难,困苦,困惑,唯有自己来体会,这似乎行进在一条充满挑战的路上。
  在研究所已经不知不觉已经工作5年了,身份从学生转变成为职业工作者,一扫从前学生时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的进展,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贡献。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实、有收获,在工作之中形成了乐于合作,认真负责的好习惯,这将是我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在这5年里,生地所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通过改革,明确了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所有的科研人员充实而忙碌,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能成长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研究中,角色的转变,让我对生地所这个大集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伴随生地所日益彰显出了国家研究所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我为自己是生地所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科研的感动
  “只有写不出来的文章,没有发不出的论文”——李兰海研究员。我们团队的Pi,激情的科研态度感染着我,那种始终坚信能成功的决心让我格外钦佩。
  “倩姐,我发现你的嘴唇有点紫”——巴音布鲁克海拔2800米处观测间隙,我对倩姐说道。
  “我说我怎么今天没有劲”——倩姐一边说着,一边从背包里掏出红牛,一饮而下后接着去忙观测,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我。
  “既然搞积雪这样的冷门学科,那我们就要留下点什么”——郝建盛,当我们已经野外严寒的条件下作业第十天了,我们开始在想这样的坚持是不是合适,郝同学很铿锵有力的话讲述着这就是情怀。
  “把那个最重的蓄电池留下,我来,我非最重的不抱,晚上我要10个加面”。——魏雯瑜。面对最重的配件毫不犹豫站了出来。
  “我再实验一次!”——设备调试了多遍不见效果,大家都已放弃,楚姐思考了一番,还是决心再重新准备实验,最终成功了。
  “我们要做的模型不能同于其它水文模型,我们强调的是干旱区适用的水文模型,如果仅仅是山寨,那就毫无意义”——李兰海研究员经常给我们讲他对融雪问题的思考,很是震撼。
  我们每天共同的目的地——实验室,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即使包含着些许不满,但回过头想想,也只有我们这个实验室的人了解彼此,懂彼此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虽然有事办砸,我们毫不客气的调侃一番,但终究我们还是支持着彼此,一如既往的团结。
科研的烙印
  百学须先立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研究所的日日夜夜让我习惯于精研精习,在科研的日常中,走过弯路不可怕,失败了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忘却了最初的梦想,放弃了最初的坚定。现在所度过的每天,虽然忙碌,但这属于追寻自我极限的历程,也是即使走错路也有勇气回头的年纪,也是有信心不留遗憾、不怕后悔的岁月!亦为研究所的发展创造价值,在成为高端人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