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当地时间10月26日,在第16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作为合作伙伴与日本东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伙伴联盟、国际生物科学联盟共同承办了第六届生物多样性科学和政策论坛“30 x 30保护地目标实现”分论坛。
第六届生物多样性科学和政策论坛是COP16的关联平行会议之一,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生物多样性科学伙伴联盟、国际生物科学联盟和东京大学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加强政策、科学和社会之间的协作以支持客观和明智的决策,最终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
本届论坛为期2天,由15个分论坛组成,“30 x 30保护地目标实现”分论坛是其中之一,七位来自国际组织、政府、学院、基金会和企业的官员、专家和学者,通过分享《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内30 x 30目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案例,讨论了30 x 30目标实现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新疆生地所标本馆馆长李文军研究员在分论坛上分享了题为“中国-中亚跨境合作对30 x 30目标实现的贡献”报告。他从研究所联合国内外20多家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中国-中亚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对话机制构建、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本底调查和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介绍了为应对中亚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30 x 30目标实现面临的挑战,新疆生地所与中亚各国依托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开展的卓有成效的行动,并呼吁国际社会要强化对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支持力度和关注程度,以保障30 x 30目标实现。本次分论坛的联合举办,有效促进了研究所的对外宣传,提升了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
新疆生地所在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期间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成为生物多样性科学伙伴联盟正式成员,助推研究所在更高起点上开展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未来,研究所将持续不断地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