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新疆生地所举办第44期“天山学术论坛”

时间:2024-08-19

8月12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办第44期“天山学术论坛”,本期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邵敏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暨南大学王雪梅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潘月鹏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刘学军教授。论坛由新疆生地所科研处处长周晓兵主持,研究所领导、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会。

陈亚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系统变化与水安全”为题,系统分析了水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全球变暖的影响、水系统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并介绍了为什么要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系统变化、热点问题-冰川退缩的速率是加快或减慢、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以积雪变化-天山为例,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引发激烈讨论。

邵敏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与拮抗的案例研究”为题,从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区域与全球问题的相互影响、重大挑战和重点任务三方面出发,详细地介绍了臭氧层-气候-空气质量三者间密切的联系、PM2.5的下降引发温度上升的原因及二次污染、未来气候变暖如何使我国臭氧浓度升高,并以华南CFC-11浓度与排放回落至2010年前水平为例,表明对流层大气成分通过平流层影响大气污染被低估,要关注空气质量演变对农作物的影响。

廖宏以“碳中和情景下2015-2050年中国臭氧污染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为题,从地域和季节方面对臭氧驱动因子进行详细介绍,阐述了在碳中和情境下,中国东部2015-2020臭氧浓度变化主要是由排放变化主导,并且气候变暖使中国东部臭氧浓度增加;5个污染区有望在2030年臭氧污染全面达标,但要关注南亚和东南亚输送对珠三角和四川盆地的贡献;以及机器学习方法预估未来O3浓度的关键是学习臭氧对温度的敏感性,令大家受益匪浅。

王雪梅以“大气铵氮干湿沉降变化驱动因子的量化分析”为题,报告利用1980年以来的观测数据,分析我国NHx干沉降通量持续上升,NHx干湿沉降分配比例变化的驱动因素,详细地阐述了降雨格局改变导致铵氮干沉降贡献增加,对于评估大气氮循环及其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潘月鹏围绕“氨排放与重污染天气和氮沉降”,报告从氮同位素的独特视角解读城市大气氨浓度早高峰的形成,并介绍了氨过量导致大气污染频发,北京冬季PM2.5的成分构成及氮沉降的影响。氨气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也是氮沉降输入生态系统的主要化学形态,甚至可以在亚洲季风的影响下到达对流层顶部,影响冰云形成和区域气候。这些结论为降低大气氨的不利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学军则以“亚欧内陆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与区域生态安全”为题,介绍了项目背景与任务完成情况、项目研究水平和创新性,揭示了亚欧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与荒漠植被格局演变规律,阐述了中亚荒漠植被对气候响应的安全阈值,为促进上合组织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做出相应贡献。

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模型预测大气的精准率、中亚管理型缺水、农业种植、氨排放浓度、N沉降等话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参会师生受益匪浅,报告取得了圆满成功。

陈亚宁作报告

邵敏作报告

廖宏作报告

王雪梅作报告

潘月鹏作报告

刘学军作报告

会后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