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是中亚稀有克隆半灌木植物,分布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对维护沙丘稳定有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道远课题组对沙丘稀有物种的受胁机制开展了多年的系统研究。近日,课题组成员刘会良博士有关准噶尔无叶豆原地保护措施及评估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本研究是在准噶尔无叶豆的自然分布区使用芦苇杆建立草方格,试评估人工固沙草方格措施对该种植物原地保护的效果。结果表明:首先,人工草方格改变了固沙区的物理特性。草方格增加了沙丘表面的粗糙度,稳定沙丘系统,削减了风对沙丘表面的侵蚀;积累的降尘增加了上层沙土的保水力;10-20cm高的芦苇杆能够有效的捕获枯枝落叶,增加了土壤的营养资源,改变的物理特性有利于准噶尔无叶豆生长。其次,人工草方格措施加速了生物结皮的演替进程,提高了物种多样性,改变了固沙区的生物特性。最后,丰富的草本植物不可避免地反馈更多的枯枝落叶到群落和土壤系统中,这有利于营养的循环和加强接下来的植被生长和演替过程。
因此,改变的土壤特性和生物特性提供了准噶尔无叶豆生长和发育稳定的物理条件和生态系统,人工固沙措施是一个很可行的原地保护沙漠稀有植物的方法。这是首次定量评估人工固沙措施对沙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首次定性评测人工固沙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沙漠稀有植物,此方法可为干旱区的稀有植物保护提供典型范例。本结果已被Conservation Biology接收(DOI: 10.1111/cobi.12084。)此期刊作为一区的、保护生物学领域的Top期刊,影响因子为4.692,并且该文得到审稿专家和主编的一致好评:“此文章构思巧妙,实验细致,是探讨保护濒危沙漠植物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