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新疆生地所在大鸨警戒行为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2015-06-29

  警戒是野生动物应对群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的重要行为反应,具有反捕食和社会监测的功能。诸多研究表明群体大小、人类干扰水平及栖息地特征等均可影响动物的警戒行为。动物通过集群可以获得的利益之一就是群体中个体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警戒,而将更多时间用于采食或繁殖等其它重要行为。在高干扰区域,动物倾向于增加警戒时间,降低用于采食或其它行为的时间。而在低干扰区域,群体大小、营养需求等成为影响动物警戒行为的关键因素。 

  大鸨(Otis tarda)隶属于鹤形目(Gruiformes)鸨科(Otidae)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该物种常栖居于草原和荒漠草原上,是典型的草原鸟类,草原生态的指示物种。近几十年来,由于农牧业活动加剧和偷猎狩猎,大鸨分布区日益缩小,部分前分布区已消失。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课题组研究了群体大小、道路和栖息地特征等内外因对大鸨群体警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鸨在大群中用于警戒行为的时间减少,从而增加个体在采食等行为上的投入,增加其适合度。较强的人类活动干扰可显著增加大鸨群体警戒水平。通过本研究,作者为大鸨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出如下保护策略:降低大鸨分布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为大鸨提供面积更大、高质量连续性的栖息地是保护该物种的关键。由此,大鸨可降低个体警戒,增加采食时间投入,从而增加该物种的存活几率。 

  相关研究以Group size and disturbance effects on group vigilance in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in western China为题发表在鸟类学杂志Bird study上。 

      文章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