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库是生物圈最大的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被认为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引起的土壤碳损失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临的诸多环境难题之一,而将土壤有机碳细化为不同组分被认为是深入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表层土,对底层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缺乏关注。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兰海课题组依托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针对伊犁河谷土地利用转变过程中土壤肥力变化问题,以伊犁河谷的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碳的化学分组法,对比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0~20 cm)和底层土(20~10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慢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0 cm土壤深度内,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约占总有机碳含量的49.4~66.3%,是主要的有机碳组分;农田土壤的三种有机碳组分均比草地低,表明土壤惰性有机碳的含量也会因农业活动而降低;总体上讲,底层土三种有机碳组分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差异与在表层土较为相似,且各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两个土层间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表层土。考虑到底层土惰性有机碳在土壤固碳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议将来在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时同时关注底层土有机碳组分的动态特征。
相关研究以Land-use impacts on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labile and recalcitrant carbon in the Ili River Valley, northwest China为题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