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新疆生地所在中国天山西部雪崩灾害诱发因素特点的研究中获进展

时间:2018-07-13

  雪崩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它具有潜在性、难以预测性、破坏力巨大等特点,严重威胁山区交通道路和旅游区的安全以至于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处中国天山西部的交通网深受雪崩侵袭,该地区每年都会发生由于雪崩造成的交通瘫痪和车毁人亡事件。揭示区域雪崩诱发因素特点是区域预警雪崩和雪崩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对于具有大陆性雪气候的中国天山西部,雪崩的诱发因素特点明显不同于世界其他雪崩发生区。定量描述中国天山西部雪崩灾害诱发因素特点和揭示雪崩发生的时空分布将对该地区的雪崩灾害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兰海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依托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并联合伊犁州地区的公路管理部门,对G218雪崩灾害严重路段的雪崩事件、积雪物理特征和气象环境经过7年的持续勘测,构建了研究区域雪崩灾害、积雪物理特征、地形地貌和气象数据库,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诱发因素引起的雪崩进行聚类,从而定量揭示了雪崩灾害诱发因素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雪崩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43°的斜坡处和侵蚀严重的沟槽处,从12月到次年2月中旬雪崩主要以干雪崩的形式发生,2月下旬到3月下旬主要发生破坏性强的湿雪崩。49%的雪崩是由强降雪诱发形成,当一次降雪事件发生后降雪量超过20.4mm(新雪雪深为29cm36cm)极易诱发区域大规模雪崩;27%的雪崩是由春季温度显著剧升引起的,温度剧升诱发的雪崩发生期的日平均温度为0.5℃左右,通常发生日的前三天内温度通常持续增加;其余24%的雪崩由地震、大风等其他因素诱发而成。由于在大陆性雪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积雪相对于过渡性和海洋性雪气候区域的积雪具有低积雪密度、低剪切强度和高比例深霜的特征,这些积雪特征导致诱发雪崩的降雪量和雪崩发生日的温度阈值在研究区明显低于世界上其他具有过渡性和海洋性雪气候的雪崩发生区。本项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课题“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和中国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典型积雪区积雪特性地面调查支持。 

  研究成果以Avalanche ac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riggering factors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文章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