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新疆生地所在中国鸟类特有种白尾地鸦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中获进展

时间:2023-10-30

  地鸦属(Podoces)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鸦科(Corvidae),全球共有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黑尾地鸦(P. hendersoni)、里海地鸦(P. panderi)和波斯地鸦(P. pleskei)四个种,其中白尾地鸦是中国鸟类特有种,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地鸦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邻近区域,因为生存环境特殊,自1874年被发现和命名以来,学术界对该物种的了解非常有限。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布和生存现状调查,对于其繁殖生物学几乎一无所知。

  针对上述状况,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研究员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利用无人机和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测设备开展了为期3年的白尾地鸦繁殖生态连续调查,从窝卵数与卵大小、孵化行为、育雏行为、幼鸟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成功率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

  结果表明:白尾地鸦繁殖密度约为0.05 - 0.07 对/km2,主要在柽柳上筑巢,窝卵数2-3枚,卵长径3.3 0.1 cm,短径2.3 0.1 cm。与同属其他地鸦相比,白尾地鸦产卵数量更少,体积更大,这可能是在极端环境中生存需增加繁殖投入,提高繁殖成功率。白尾地鸦的卵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约18天;育雏期约17天,雌雄双亲共同哺育幼鸟,幼鸟的食物主要是沙蜥和甲虫;雏鸟的生长发育可大至分为三个阶段:第0-5天时,雏鸟紧闭上眼,喙呈角质状;第5-10天时,雏鸟睁开眼睛;大于10天后雏鸟可以站立,羽毛覆盖到全身。幼鸟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喙长、跗趾长优先发育。研究共记录32枚卵,最终有12只雏鸟成功离巢,种群繁殖成功率较低。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恶劣天气和天敌捕食。本研究首次较为全面的从窝、卵、孵化、育雏以及幼鸟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研究了白尾地鸦的繁殖过程,同时也为探讨鸟类如何适应干旱荒漠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研究成果以Breeding biology of the Xinjiang ground-jay Podoces biddulphi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NW China为题,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硕士研究生王克春为第一作者,徐文轩和徐峰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1989423003256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的巢和卵

育雏

幼鸟的生长发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