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疆晨报】新疆科研人员在野外给荒漠生态系统做“体检”

时间:2019-02-13

  新疆头条讯(文/记者 赵梅 图/视频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提供)1月28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气温零下20摄氏度左右,空荡荡的荒野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新疆4名科研人员正在这里的实验区域进行对积雪、土壤和气体等样品的采集。积雪和气体的采样还算顺利,但是,积雪下的土壤早已冻得坚硬无比,他们只好用锤子将环刀砸进土壤里,一块一块地取出下面的土壤。

 

  4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0岁,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张元明研究团队成员,他们进行这项科研工作已有5年时间。

  科研团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设了一片实验样地,这片实验区域主要用于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对积雪、氮沉降等全球变化的响应。“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区域每年积雪量、降雪量的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团队研究人员周晓兵这样告诉记者。每年冬天,他们至少会来实验区域工作6至8次,每次工作时间4至7天。

  因为临近春节,科研团队把这次的出差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处理积雪需要一天时间,采集温室气体样品需要两天时间,采集土壤样品需要两个下午,进行苔藓样品取样和处理需要两下午和三夜晚,这样算下来,我们需要在实验区工作5天”周晓兵说。筹划好时间后,大家1月25日上午就开始采购出差用品,16时,4人就开始从乌鲁木齐市出发。21点30分,到达准备入住的旅店。

  旅店周边荒无人烟,附近有一个水文管理站。夏天来这里,他们吃喝还不用愁。但是,每到冬天,水文管理站撤站,旅馆老板又回老家,日子就会变的艰难很多,“取暖、吃饭、喝水都只能自己解决,”周晓兵说,好在旅店老板给他们留下了钥匙,当晚入住以后,他们用电磁炉烧水、做饭,经过一晚上的热气聚集,旅店的温度终于接近0摄氏度。

  在实验区工作的几天,每天清晨,天刚亮,大家就开始起床洗漱,自备早餐,大约10点左右,一切准备就绪,他们便开始赶往实验区,由于气体测量和土壤取样,需要长时间呆在外面,有时候从早晨出门,一直工作到晚上天黑,才能回到住处,“手脚冻木了,就把手插羽绒服或大衣里,站起来跑会儿步”周晓兵说。

  1月31日凌晨1点20分,四人终于结束了这次出差的工作任务,清晨7点,大家摸黑起床,赶往乌鲁木齐市,“我们中的很多科研人员家都在外地,平时大家极少和家人团聚,所以,都想在春节好好和家人一起过个年”周晓兵告诉记者,截至2月2日,部分科研人员已在回家的路上。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22天的春节长假成了他们一年中与家人团聚最久的幸福时光。面对风餐露宿的常态化工作,四个年轻人早已习惯,提到2019年的新年心愿,不善言辞的周晓兵笑了,他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好工作,尽职尽责,认真生活,家人平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