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乌鲁木齐晚报】肖文交:在新疆广袤的山川中探究科学真谛

时间:2019-12-02

    11月28日,在简短的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后,肖文交院士作了一场主题为《中亚多重增生造山过程》的报告。 

    报告的内容只选取了他近年来研究成果当中的一小部分。为了便于公众理解,他将岩石的内部结构比作“花生芝麻糖”,将造山运动比作“巨型蝌蚪的华丽转身”。不过对于大多数现场观众来说,要想在几十分钟内搞懂造山带的形成机理还是非常困难。 

  在肖文交看来,这种神秘感,正是地质研究领域中的独特魅力,“如果不踏进山里,你永远不知道脚下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就在此次报告会的前一天,肖文交还带着课题组在位于天山东段的哈密卡拉塔格矿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现场学术研讨与科考。在零下5℃左右的露天矿区,他们穿着厚厚的户外服,用铁锤解剖矿石,尽可能采集到足够的标本。按照课题规划,不久之后这里将建成肖文交承担的深地项目的一个示范区,揭示整个矿区不同金属的成矿机理,为矿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带着科学问题,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回顾这些年来的研究经历,肖文交这样总结。 

  肖文交所在领域属于地质基础学科,需要大量的第一手科研素材,野外科考必不可少。每年几乎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都在野外,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相比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电子科学仪器,踏进深山,科学家们的野外装备就显得有些简单。用肖文交的话说,出野外时手里有三宝: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 

  地质锤用来解剖岩石,放大镜用来判别岩石类型,罗盘则用来判断山体岩层及褶皱的走向。虽然工具简单,但正是这些朴素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论证造山形成机理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1996年夏天,当时还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的肖文交第一次来到新疆,在西昆仑山地区进行野外科考。随后的10多年里,虽然工作不断调动,职务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几乎每年他都会来新疆,并参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在20多年的持续研究中,肖文交所在的科研团队在中亚造山带的研究中,围绕中亚增生造山带结构组成与形变、俯冲增生演化的时限与拼贴格局、中亚造山方式与大陆的增生机制这三个方面做出系统性学术贡献,提出了新的大陆增生造山理论模型。他主持的《中亚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年,肖文交被任命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同时担任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从此,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西部,并将科研方向瞄准新疆山区的成矿机理。 

  与新疆结缘20余年,三山两盆都留下过肖文交的足迹。在这片科研的沃土上,肖文交还将继续耕耘下去,探寻更多的未知与神奇。(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梁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