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疆日报】追鸟万里 行摄无疆丨马鸣:猛禽的柔情我能懂

时间:2021-04-07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张梦雨 报道)3月31日傍晚,经过一天的追踪,拨开一人多高的野草丛,鸟类专家马鸣终于根据GPS定位在石河子北沙窝子一处废弃的葡萄园里,找到了近期正在观测的猎隼尸体。马鸣的心情有些沉重:“国外合作的学者发现GPS不再移动后通知我,我立刻从乌鲁木齐赶过来寻找。很可惜,我们没机会看到它‘成家立业’了。”

 

  身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鸟类专家,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生致力于研究新疆的各种鸟类。从2003年开始,马鸣专项研究猎隼、高山兀鹫和秃鹫,这些课题当时在国内尚属研究空白。多数喜欢鸟的普通人,更喜欢外形美丽、叫声动人的鸟儿,马鸣却将十几年的精力都给予了这些牙尖爪利的猛禽。

  为什么会选择研究猛禽?马鸣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太难观察和追踪了!也正是因为种类少、数量少,研究困难,更需要有人去做!”这些猛禽的巢穴筑在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上,平常人难觅其踪,因此也传出不少民间故事。有的说它们在濒死之际会向着太阳飞去,有的说它们活到一定年岁就会涅槃重生。

  马鸣笑着说:“其实这些都是美好的传说,由于这些猛禽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脉,死亡后尸体很快会被自然界其他动物分食。”对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猛禽,马鸣却像聊到自己的家人一般滔滔不绝,“比如高山兀鹫,外表非常凶悍,但是兀鹫妈妈对宝宝非常温柔,妈妈一回来,鸟宝宝都在鸣叫撒娇,可是爸爸打猎回来,小鸟都不理睬爸爸,因为爸爸往往动作粗鲁,容易伤害到小鸟。再比如秃鹫,一直都是‘独生子女’,秃鹫妈妈只下一个鸟蛋,父母外出打猎把所有最好的都只给这棵‘独苗’,非常爱自己的子女。”

 

  为了研究猛禽,马鸣和他的队员不但要克服恐高、缺氧等困难,还邀请专业登山队员给团队做攀岩培训。最初科技设备还不发达,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最艰难的环境马鸣都经历过。“那时候没有无人机、红外相机,我们要观察筑巢产卵,就必须爬上悬崖峭壁,还要在较远的地方观察以免惊扰猛禽,经常要趴一整天。有一次好不容易爬上一座峭壁,一阵横风差点把我吹下山崖,身上一阵冷汗……”近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通过使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持续追踪猛禽筑巢、繁殖、产卵和雏鸟成长的生命周期,出版《新疆兀鹫》等书籍,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秃鹫的繁殖研究》等几十篇论文。

  “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它们茁壮成长、寻找伴侣、繁衍后代。研究是为了更好保护这些猛禽,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神秘的猛禽,了解我们人类的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从而唤起更多人的保护意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