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奥萨马·阿布达拉·阿布德尔沙菲·穆罕默德(右)和同事在研究植物(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4日电(记者张钟凯、潘莹)埃及人奥萨马·阿布达拉·阿布德尔沙菲·穆罕默德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四年多,见证了这里的诸多变化,但有些方面他觉得一直宛若初见。
“新疆是一个安全、多元、热情、和善的大美之地,这是我对新疆的第一印象,也是我现在的印象。”奥萨马说。
41岁的奥萨马目前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利用,他称自己是“中国制造”的科学家。
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来到中国深造,经过四年学习取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我的中国老师和同学让我的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是中国在科研领域塑造了我。”他说。
2014年,奥萨马读博期间的同学李丽向远在埃及的他推荐了一个来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共事的短期机会。对新疆知之甚少的奥萨马先是求助于网络,但网上西方媒体的报道让他感到担忧。他随后又联系了另一位同学:李丽的丈夫马金彪,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塔城人。
“他告诉我,网上那些西方报道都是假的。他们在新疆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奥萨马选择相信自己的老朋友。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奥萨马·阿布达拉·阿布德尔沙菲·穆罕默德在进行科研实验(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2014年10月,奥萨马第一次来到新疆,没有发现任何西方媒体所报道的异常。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也很方便,比如随处都可以吃到清真餐。这里文化非常多元,打开电视或者广播可以发现不同语言的节目。”奥萨马说。
奥萨马跟同事朋友一起去过伊犁、塔城、吐鲁番、石河子等很多地方。他观察到,各民族相处和谐,都在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惠民政策实施,新疆各地生活不断改善,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新疆带来了不少发展机会。
经济社会变化就在身边。奥萨马说,如今乌鲁木齐有了地铁,高楼大厦和新居民区不断涌现。“人人都有事做,日日都有奔头。”这是他在新疆感受到的中国的小康生活。
奥萨马在2016年完成研究项目之后,次年又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新疆科研项目,结束后不久,他来到新疆做科研。他说,自己已是半个新疆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奥萨马身在埃及,却心系中国。他筹集了4000个口罩,还通过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向武汉医院捐款。
“跟中国对我的支持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人对我的帮助。”他说。
作为外国青年学者,奥萨马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截至目前已合作发表SCI研究文章30余篇,去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
奥萨马不仅在科研上取得多项进展,还积极推动中埃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奥萨马·阿布达拉·阿布德尔沙菲·穆罕默德在进行科研实验(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2019年,在他的牵线下,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和埃及阿里什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并积极筹划共建实验室。今年5月,奥萨马获得2020年度自治区外国专家“天山奖”,这是当地政府为新疆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授予的最高荣誉。
奥萨马已经习惯了新疆的生活,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金山”,将埃及金字塔和新疆天山连在一起。
谈到未来计划,奥萨马说希望在新疆生活得更久些。“毫无疑问,如果能在新疆待十多年,我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