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谢慧变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悉:新疆生地所在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和保育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已搭建全球首个耐脱水植物基因组数据库,为我国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这是新疆生地所5日发布的2023年重要科技进展之一。
耐脱水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包含26套营养体耐脱水相关植物基因组数据资源,其中10套为苔藓植物的基因组。
这个叫齿肋赤藓,拉丁名Syntrichia caninervis,从左到右分别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干燥脱水状态的苔藓、复水3-5秒后的苔藓。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贝 供图)
记者了解到,耐脱水被认为是陆地植物中一种古老且极为罕见的性状,主要存在于种子和孢子等繁殖体中。耐脱水植物具有“干而不死,遇水复苏”的典型特征,被认为是植物界中的“三体人”。
耐干苔藓就是耐脱水植物的一种。耐干苔藓广泛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在沙子表面,被誉为“沙漠地毯”,遇水后能在3秒内迅速变绿,对维持沙漠稳定性有很好的作用。
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张道远团队研究发现,沙漠极端的环境造就了耐干苔藓超强的耐干燥、耐高温等综合抗逆性,也成为挖掘抗逆基因的好材料。
新疆生地所副研究员高贝介绍,过去十年里,测序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应用使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研究这类耐脱水植物的基因组及其演化特征。然而,尚未有一个专门的综合数据库来整合这些宝贵的基因组资源。
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张道远团队基于对脱水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多年的积累,搭建的全球首个耐脱水植物基因组数据库,整合了丰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模块,如多种类型的序列比对、同源基因簇搜索、功能检索等,为相关研究人员对该类植物的基因数据资源整合,发掘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干旱区具有丰富的抗干旱、高温、盐碱等逆境的生物种质资源,建设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研究及开发利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