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峭壁在它们脚下如履平地,这样惊险震撼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只能是“高山精灵”——北山羊才能拥有的绝世风采。
北山羊,中国唯一的野山羊。连续8年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带领保护生物学团队,对新疆天山中部的北山羊进行群体监测,不仅成为这群旱域生灵的守护者,也为该物种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让世人领略到北山羊的独特魅力。
北山羊与家山羊是“兄弟”
谈及北山羊,得先从羊说起。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密不可分。如羊是12生肖之一。古时“羊”与“祥”字相通,以马、牛、羊等“六畜”为字根的汉字中羊部字数最多,如羊大为美、鱼羊为鲜。
羊有山羊和绵羊之分。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羊是哪一种?答案是山羊。
大量考古证据表明,家山羊是距今约一万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由波斯野山羊驯化而来。在中国西部高山地区,也生活着一种野山羊,它就是故事主角北山羊。
杨维康研究员长期痴迷北山羊研究,其提供资料显示,北山羊隶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山羊属,也叫悬羊、野山羊,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红色名录濒危(E)级物种。
北山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西藏西北部等地。这些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研究团队在乌鲁木齐市南部约80公里的天山中部,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沿乌鲁木齐河河源区对北山羊开展长期持续监测,收集到大量珍贵基础资料。
北山羊跟家山羊同属“兄弟”,外貌相似之处是下巴有须,腿前有鬃毛。北山羊体长约105厘米至150厘米,体重多在40公斤至90公斤,夏毛棕黄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冬毛长而色浅淡。幼羊体表多呈现美丽的姜黄色,四五岁毛色近似成年。
弯角具有“多”功能
若提及北山羊头顶悬着的一对羊角,亦是趣事一桩。
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中,“羊”字都长着一对倒“V”型角,正像北山羊弯曲的羊角。
成年北山羊雌雄个体体型差异明显。成年雄羊身材魁伟、颌下有15厘米左右长须;雌羊个体明显小于雄羊,胡须较短。最明显不同的,是雌雄个体羊角形状和大小。
研究团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雄羊角越来越长并逐渐弯曲成镰刀状,角长最高记录为150厘米,看上去像是一名侠客肩扛两把巨型弯刀一样,不怒自威。
科研人员判断雄羊年龄,会根据角侧面年轮确定,年轮数量即为其准确年龄。类似树木年轮。
每年冬季由于食物条件变差,北山羊生长变缓,羊角生长速度变慢,此时角上会留下一条深黑色线,正是雄羊羊角侧面年轮。羊角上有几条年轮,就表示雄羊有几岁。
野外环境下,受观察距离和角度限制,科研人员无法看清雄羊角侧面年轮,会通过数雄羊角正面“横脊”估算其年龄。大多数情况下,雄羊角每年生长出两个“横脊”长度,因此用“横脊”数量除以2再加上1岁,即为其年龄。
与雄羊比起来,成年雌羊羊角平淡无奇,角长仅为19厘米至39厘米,无明显“横脊”。
北山羊为典型群居动物,多集群成2只至10只小群体,只有每年秋冬发情交配期,雌雄才会集成上百只大群,其余时间各自集群。
交配权争夺过程中,雄羊羊角发挥重要功能,即通过“角抵”形成社会等级,确定交配权。拥有巨大弯角成为雄羊武器,羊角越大,求偶决斗获胜机会越大。
打斗中“情敌”相见分外眼红。它们抬起两只前蹄悬在胸前,偏着头,将角用力撞击对方。双方角力相持不下,通常最强壮的一只雄羊得胜,保证优良基因延续。社会等级低的个体则采取“偷袭”交配策略。
除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大自然还有残酷的一面。由于采食量减少、打斗耗费体力多等因素,部分雄羊打斗时落个“以命相抵”的结局。
更为有趣的是,北山羊羊角具有“挠痒痒”的特殊功能。当身体某处发痒,它会转头带着弯角寻至此处,上下移动挠痒,尾部亦可轻松“拿捏”。
名副其实的登山“健将”
北山羊栖息于海拔3500米至6000米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嶙峋地带,堪称栖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悬崖峭壁如履平地,是名副其实的登山“健将”。
这缘于它们拥有四肢粗短,蹄窄而有力,有弹性的踵关节和像钳子一样的脚趾,可在险峻乱石间纵情奔驰,跳跃自如,犹如练就了绝世轻功。
北山羊是顶级捕食者雪豹的“主食”之一。采食过程中,它们常警觉地抬头观察周围环境,以便及早发现天敌。
地势险峻的乱石悬崖是它们随选的最佳栖息地,通常在距离悬崖200米内范围活动,一旦受到威胁,则迅速奔向陡峭的岩石摆脱危险,捕食者只能“望羊兴叹”。
守护者通过监测发现,北山羊集群大小与栖息生境状况关系密切。新疆托木尔峰地形陡峭,食物资源碎片化严重,它们平均集群8只,避免夺食;天山中部食物丰富,生境碎片化程度低,它们集群规模较大。
食物资源季节性变化也会导致北山羊群体大小。初春低海拔区域植物萌发较早,它们多聚集于此,形成大群;冬季食物资源匮乏,散为小群。
雌羊也很“护犊子”,多陪伴羔羊成长,教羔羊采食、选择栖息地,逃避天敌等生存本领;雄羊聚群则学习打斗技巧,提高繁殖竞争力。
野外条件下,研究团队观测到的北山羊最长寿命为13岁,人工饲养条件达16岁。
北山羊为广食性物种,采食植物多达140种。春季、初夏高山区灌木未生长,它们多采食萌发较早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怀孕雌羊常前往海拔较低的林间,觅食植物嫩枝、花和果实。冬季冰雪覆盖,它们多在阳坡裸岩地带或积雪较薄处活动觅食。
研究人员发现,北山羊取食时并不特定于某一类食物,不同区域分布的北山羊食性差异较大。这有利于扩展北山羊分布范围。
20世纪70年代,由于乱捕滥猎、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北山羊数量在全球范围一度锐减,分布区亦不断缩小。经过近20年保护,北山羊种群数量有所恢复,在天山山脉部分地区已成为优势物种。
目前北山羊在全球大约10万至15万只。
眼下,杨维康依然带领团队默默守护着这群“高山精灵”,计划对北山羊开展物种生存现状调查,探索保护北山羊种群持续繁衍管理对策,从而在关键区域实施重点保护,让这一道道在峭壁间跳跃的绝世风姿,成为经久不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