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重走彭加木探险路”罗布泊科学考察 取得多项新进展

时间:2010-11-18

 

1113,“重走彭加木探险路”罗布泊科考队完成多项任务,胜利返乌。过去一个月,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夏训诚研究员为队长的科考队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了地质地貌、气候变化、环境考古、生物多样性等多领域的野外考察。其间,科考队还在彭加木的失踪地库木库都克举行了彭加木塑像奠基仪式。

此次科考活动从1016开始,到1113结束,历时29天,行程6500公里是罗布泊科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科考队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新疆环境保护研究院、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成,共计75名队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摄制组对整个科考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对罗布泊地区特殊气候的形成、雅丹地貌成因、罗布泊野骆驼种群状况等进行了现场报道。新疆都市消费晨报、新华社、中新社、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对此次科考活动均进行了报道和转载。新浪、搜狐、网易、人民网队此次科考活动给予了积极地关注。

1115,“重走彭加木探险路”罗布泊科学考察通报会在新疆生地所召开。会议上通报了此次科考取得的多项新进展。

大耳朵图像

一、大耳朵图像新认识

根据多源雷达遥感图像,结合野外采集的样本等发现并证实了被罗布泊西湖覆盖的罗布泊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泊面积远大于“大耳朵”范围,古湖岸呈圆形封闭状态,而不仅仅是“耳朵”状。

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表现了明确相间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强烈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分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湖相对较弱的萎缩,含盐量较低。

这次野外考察中,找到并确认了罗布泊东湖的北湖岸线存在,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远远大于5350平方公里,初步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雷达遥感技术透视盐壳层

 

二、环境变迁研究新进展

从科考队此次在龙城、白龙湖和三垅沙等雅丹地貌的新发现看,这里在距今9万至13万年前,均为湖底,海拔高度820米左右,说明当年古湖泊的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当时的罗布泊不仅汇聚了塔里木河的来水,同时它还接纳了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来水。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他们从湖心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和微量元素及微体古生物化石的不同,将近万年的罗布泊环境变化划分出8个阶段。

153009800年:气候干燥,但湖泊稳定,沉积物中硫酸盐含量高,为咸水湖。

 98008150年:气候较湿润,为微咸水湖,沉积物中碳含量增加,微体古生物增多。

 81505900年:气候与上个时期相似,为半咸水湖,但逐步向干燥方向发展。

 59003400年:罗布泊水量较多,为半咸水湖,风暴作用也不甚强烈。

 34002200年:为罗布泊演化过程中一次重要干涸事件,当时东、西湖全部干涸。

 22001150年:气候好转,西湖充水,湖泊一度扩大,为微咸水湖。

 1150350年:为罗布泊气候环境最好时期—中世纪暖期,为淡水湖~微咸水湖;

 距今350年以来,湖泊逐渐变干。

三、雅丹地貌的成因和尘土出路探讨

罗布泊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是仅次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我国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雅丹地貌形成的营力除了传统的风蚀作用大,还存在着流水侵蚀的作用。如龙城雅丹分布区,土丘高约15-20,除东北风的吹蚀外,附近山区突发性洪水,也对雅丹地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因侵蚀而形成的雅丹地貌,侵蚀的尘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沙尘暴”其实主要是尘而不是沙。根据筑波大学观察资料,塔里木盆地发生沙尘暴,两天以后沙尘可以飘洋过海到达东京上空,可以认为罗布泊地区是我国沙尘暴源区之一。另一部分尘土成为西北黄土和昆仑山黄土来源之一。

雅丹地貌

四、首次获得了罗布泊地区系统气象资料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罗布泊镇,安装了三个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要素。罗布泊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发能力都超过4800毫米以上。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吐鲁番盆地托克逊,年降水量仅3毫米,而蒸发能力还不到4800毫米。因此,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

五、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罗布泊地区的动物,参阅前人考察成果,两栖类1种,爬行类7种,鸟类96种,由于罗布泊迅速干涸,动物种类正在逐渐减少。

野骆驼又名双峰驼,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存500-600头,列为中国红皮书濒危物种。随着罗布泊地区开发,铁路、公路和工矿建设,人类活动的增加,对野骆驼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如何保护好野骆驼是当务之急。新疆环境保护研究院袁国映研究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保护意见。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的建立,野骆驼种群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保护区内已由400头增至500头以上。

罗布泊地区现有的植物区系全是荒漠植物,植物种类贫乏,不仅稀少,也缺少特有植物。近100年来,大批植物种类消失,目前仅有132736种荒漠植物存在,这些植物为了适应盐碱和干旱的环境,进化出了特殊的生理结构。

据新疆生地所吕昭智研究员介绍,罗布泊地区的昆虫,记录有11目,包括蜻蜒目、石蛃目、衣鱼目、脉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种数在70种以上。在昆虫家族中尤以鞘翅目种类最多。尽管罗布泊地区水资源贫乏,但水生类昆虫并不少见,水龟、龙虱、石蛾、蜻蜒、跳蝽等也可以在水生环境中找到。这类昆虫都会及时的采取休眠方式以度过干旱季节,从而适应干旱的荒漠。

新疆生地所吕昭智研究员捕获的食蚜蝇

罗布泊地区极端高盐、干旱和强辐射的自然环境,为特殊环境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为了揭示该地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丰富特殊微生物资源基因库,开展了嗜盐细菌和嗜盐放线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类群。此次,新疆生地所潘慧霞副研究员在罗布泊腹地雅丹地貌、盐壳、盐水和沙漠中采样,将通过检测,进一步探讨该地区微生物群结构、分布特点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六、楼兰古城东发现大面积农耕遗迹

罗布泊地区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分布有众多的历史古迹。经卫片判读并进行实地考察,在楼兰遗址东10余公里接近孔雀河处,发现大面积农耕遗迹,有明确的渠道、田块。这一遗迹的存在可能改变楼兰农田历史与楼兰古城独特地位。

野外表土采样分析发现存在大于47.6μm的孢粉, 是历史上该地区曾被人为耕种的有力证据。

七、小河墓地附近新发现的古城

小河墓地西北新发现的古城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根据墙体年代和初步发现的文物类型以及地理位置,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注宾城”,可暂定名为“注宾古城遗址”,该古城遗址的隶属、职能,还有待详细的考古发掘工作,由于该遗址临近丝绸之路古驿站阿拉干,处于丝绸之路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上,因此无论该遗址是否是“注宾城”或“埒类城”或楼兰国都“扜泥城”,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对不同古城遗址的年代学分析,为深入研究罗布泊地区古代遗址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西域文化的演化过程、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关系等提供了证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