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站历程
50年代末,在新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之后,专家根据巴音布鲁克草地的自然特征及畜牧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立草原研究站的建议。1971年自治区科委下达重点课题之后,原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建立巴音布鲁克草原试验站,后更名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2024年10月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二、基本概况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新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郭楞乡阿尔夏特村,地处天山中段大尤尔都斯盆地西部,E83°43′,N42°54′,距乌鲁木齐市700多公里。站区海拔高度2470 m,平均气温-4.8℃,一月最低气温可达-48℃,年降水量平均276.2 mm,年蒸发量1022.9-1247.5 mm,年日照2466-2616小时,全年积雪日150-180天,无绝对无霜期,属典型的高寒气候。研究站现有土地面积67.17公顷,通讯、网络、供电和供暖等设施完善,能够满足科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三、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
以天山山地为核心,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开展基础和特色研究,已经成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基地,对于揭示山地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及新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以亚洲中部干旱区天山山地草地为研究区,通过生物学与地学交叉融合、微观与宏观、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开展以下研究:
1. 草地固碳增汇潜力
2. 草地退化机理及生态修复
3. 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
站长:李凯辉 副站长:公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