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索湾荒漠化防治新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一、建站历程

  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新疆综合考察队,开始了对包括沙漠在内的新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全面考察。1958年,中科院开始在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和内蒙古六省区建立沙漠及改造利用的综合考察和定位、半定位试验研究站。1960年,莫索湾沙漠研究站成立。莫索湾站是干旱区沙漠—绿洲过渡地带的代表性站点,是新疆成立最早的一批野外观测站,建站初期以研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自然演变趋势和沙漠化防治为主要方向。1979年后,重点开展生物防沙措施研究。2007年研究站成为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 2013年加入中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2014年组建风洞实验室,2024年10月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站以来,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二、基本概况

  莫索湾沙漠研究站站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莫索湾垦区150团22连,玛纳斯河流域,南距石河子市100公里,东距乌鲁木齐市240公里,站区的东、西、北三面都是沙漠。站区面积为198公顷,地理坐标:北纬45°01′、东经86°06′,海拔346 m。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6 ℃ ,7月平均气温25.8℃,1月平均气温18.4℃。年均降水量136毫米,年均蒸发量1979.5毫米。无霜期135~205天。

  站区内立地类型主要包括农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撂荒地、沙丘、光板地等。站区外立地类型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垄。区域典型土壤为灰漠土和风沙土,植被以白梭梭、沙拐枣等沙旱生植物为主,站区内分布有天然风沙地貌和荒漠植被,同时也有人工恢复梭梭固沙林和农田。主要农作物有棉花,粮食和油料等。

  站区内主要设置生活区、集水造林区、荒漠保育区。生活区建有综合办公楼、库房、蓄水池、风洞实验室、宿舍楼、苗木引种和定植区、灌木种植区、苗圃区、集水造林实验区、新材料实验区等。

  三、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瞄准国际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研究发展前沿,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聚焦沙化土地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开展恢复生态、风沙环境研究和试验示范,构建风沙灾害防治、特殊困难立地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沙产业建设发展的技术体系和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 荒漠化防治技术开发

2. 沙丘发育与工程沙害防治

3. 荒漠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恢复

4. 水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屏障优化

5. 荒漠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

 站长:李生宇  副站长:宋春武